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发现,路上的汽车大多都是前低后高,以为这样设计的原因,就是设计师想降低风阻,其实前低后高也不全是为了减少风阻,还有其他的原因,今天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汽车都是前低后高,看起来根本不协调。
其实汽车低车头,是更容易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的,从而起到节省燃油的作用,还能增加底盘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动力。虽然风阻系数可以通过设计和不断优化来降低,底盘也可以通过调整和测试来提高它的稳定性,但是这些都是需要较高的成本的。
虽然材料费不能像其他的部件一样直接看出来,但这是研发费用,这也是目前在考虑一辆车的成本时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低价位的车型由于价格相对较低,很难在研发上面投入得太多,也正因为如此,油耗的表现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往往采用更简单直接的低前设计。
基本上所有的车型都有前低后高的设计,只是因为车身的长度而感觉不一样,在路上最常见的车是小型车,车身和轴距都很短,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这种车前低后高是最明显的,看起来是最不协调的。为什么那些中大型车就没有这种感觉,有的甚至有前高后低的效果呢?这正是因为中大型车的车身和轴距比较长,车身整体越长,视觉不协调感就会越低。
前低后高是注重车的实用性,所谓汽车的实用性,不仅要求汽车的空间,还要求后备箱的空间,尤其是家用车。一般的理解是,家用车的后备箱一定要有大而合理的空间设计,所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后备箱的空间越大,车尾的高度就会越高。也就是说,车尾越高,它的后备箱尺寸也就会越大。
如果车尾呈斜向上的形状,就会增加底盘的气流扩散面积,会使气流流向底盘后部时,突然获得一个大的流动空间,使气流扩散的速度加快一倍,从而降低后底盘下的气压,使车身形成向下的压力,高速行驶就会更加平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两厢车的高速稳定性要比三厢的低,因为两厢车没有尾翼,没有尾翼除了去转向流动外,还会在两厢车的尾部形成一定的真空区域,从而就形成了更多的乱流,造成影响高速的稳定性。
大部分的家用车都是前置驱动FF,发动机和变速箱水平摆动,驱动前轮垂直于前轴。这种驱动结构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不需要后驱庞大的变速箱、传动轴和分动结构。简而言之,这样就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降低车身的重量,以此来实现油耗的降低。
而前者是车企的需求,后者就是用户的需求,这两种需求都指向FF的驾驶形式,所以车辆的姿态必然就会前低后高。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车都采用低前高后的设计,也只是说这种设计的车型还是比较多的,毕竟汽车还是有一些家用成分的,也就是说汽车的后备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果说采用的是前后等高的设计,那么当有人乘坐在后排或者是在后备箱放置较重的物品的时候,驾驶情况就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了,而在这种的情况下,无论是视觉的效果还是行车的安全,都是不能得到保证的。
当然了,说到豪华车,它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考虑的就会比较少,档次感、豪华感和外观考虑的就会比较多,比如说买劳斯莱斯的人,可能就不会在乎油耗是多少,后备箱能拉多少东西,所以在外观的设计上的限制较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的美观、大气等,所以高端车往往看起来就比较协调,更有视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虽然这样看起来不是很协调,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设计无疑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外观是不是协调还是取决于设计师的水平,比如说马自达等的车型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简单的线条让车身更加动感,营造出向前俯冲的状态,还是很好看的。
大部分的车都设计成前低后高,这也是历年来对车辆行驶状态和底盘悬挂波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的一些科学合理的改进,看似不协调,但是满足实际需要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