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一笔封禅
作者@何鲸洛
就在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销量持续创下新高时。
国际车企却不约而同在电动车领域选择刹车。
一夜之间。
电动车似乎就从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①
苹果领衔
通用、宝马、奔驰放弃全电动化
丰田拒绝向电动车头?
▽
最早2014年。
苹果被爆启动秘密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泰坦计划”,致力于研发车载系统“CarPlay”。
彼时。
苹果设想了一款全自动驾驶汽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苹果将此“壮志雄心”阉割为半自动驾驶。
但就算这样。
随着苹果造车团队频繁的人员调动,技术不成熟,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问题。
当然。
究其根本。
是苹果在“硬件”和“软件”上的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2024年2月27日。
据彭博社援引一名知情人士的说法称。
苹果公司内部的电动汽车项目团队——“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已被告知,苹果将停止制造汽车的努力,同时加大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投资。
十年一梦。
终成泡影。
在此期间。
2021年。
奥迪、宝马、沃尔沃,很多的传统车企都开始了电动车的研发。
即便是法拉利。
也宣布将会转向电动化发展。
只是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大杀四方。
欧美电动车领域一片哀鸿。
2023年10月。
通用汽车就已经放弃了“从2022年至2024年中期生产40万辆电动汽车”计划。
与此同时。
通用汽车也放弃了“之前投资50亿美元推出几款新入门级电动车”计划。
2024年1月24日。
福特CEO宣布关闭电动车生产线。
除了本身在纯电动汽车市场没有竞争力外,福特关闭电车生产的另一原因也是在于持续的亏损。
据悉。
2023年。
福特电车业务在亏损超过了40亿美元,是2022年的两倍,不得不解雇数千名员工来节省开支。
同时。
福特也因电动车汽车的质量问题、
召回了超10万辆汽车。
考虑到福特电动车销量本就不高。
这一召回数字几乎是福特的全部销量。
然而。
这只是福特纯电动汽车问题的冰山一角。
随后。
就有消息传出。
百年福特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全面放弃电动车。
彼时。
还有人辟谣。
随即。
宝马也推迟了全面电动化时间,表示不会放弃内燃机。
2月29日。
奔驰CEO康林松宣布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
鉴于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达预期。
奔驰将不再坚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
此举。
被解读为奔驰放弃全电动化。
3月6日。
针对市面上的这些传闻。
奔驰官方回应表示。
奔驰在中国将继续推动电动化转型,给客户带来丰富豪华产品选择。
对电动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不变。
预计2030年前。
奔驰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达50%。
除此之外。
丰田不见棺材不落泪。
1月12日。
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坚信。
“即使在电动汽车时代,内燃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月23日。
田章男再次高调喊话。
全球有10亿人用不起电,绝不会向电动车低头。
丰田将继续在传统汽车行业加大投入,计划研发出一种划时代的“超级发动机”,以期继续主导世界汽车产业。
②
中国新能源车
异军突起?
▽
1834年。
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制造了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
但这辆车无法充电,只能行驶很短的一段距离。
1859年。
法国人普兰特发明了铅酸蓄电池后,电池的蓄能已经不再成为制约当时电动汽车发展的阻碍。
这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电动汽车的热潮。
只是尽管电动汽车的发展很早。
但它最后还是败给了搭载内燃机使用石油的燃油汽车。
因为。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生产成本是高于燃油汽车的。
而石油的广泛应用、更加便宜方便的燃油运输,让燃油汽车一举占领了汽车行业的领导地位。
因而。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
电动汽车便开始销声匿迹。
21世纪以来。
全球气候变暖;
石油资源告急;
环境急剧恶化……
此间种种。
加剧了我们对于能源转型的紧迫性。
1997年。
“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
2000年后。
“碳中和”一时风头无两。
西方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幌子呼吁所有国家降低碳排放。
但不过是想拖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因为进行工业化转型就势必会有排放。
降低排放。
无疑是遏制住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转型的节奏。
不曾想。
中国一拍即合。
2009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的两会中特别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
11月。
我们就列出了约束性指标。
到2020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20年9月。
我们更是做出承诺。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的重点不是减排,也不是节能。
而是能源转型。
大环境下。
新能源汽车自然是一股关键的生力军。
2022年11月。
法国咨询机构Inovev的数据显示。
2019年。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销售1.4万辆;
2020年。
达到3万辆;
2021年。
达到近8万辆。
而2022年前9个月。
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洲售出了约15.5万辆。
而且。
中国销售的汽车几乎有一半是电动汽车,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5.8%的份额。
2024年2月3日。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
2023年。
世界新能源汽车走势较稳。
全年世界汽车销量8918万台,其中新能车汽车销量1428万台,燃油车销量的占比相对下降。
2023年1-12月。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比世界新能源63.5%;
其中12月。
中国占比份额68%的表现较强。
③
欧美真的放弃电动车了吗?
▽
时至今日。
中国新能源车和欧美之所以南辕北辙?
主要是因为。
中国有全世界几乎最便宜的民用电。
相比之下。
欧美的电力贵也就罢了,时常还会因为自然灾害、频繁的战争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而且。
我们还有全球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配电网络改造和充电桩系统。
以欧美的基建水准。
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不过。
以欧美见不得他人好的尿性。
自然会使绊子。
这不。
2023年8月。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
将于2024年2月18日起实施。
自2024年7月起。
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需要提供电池厂家信息、电池型号、原料(包括可再生部分)、电池碳足迹总量、电池不同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碳足迹等信息;
到2027年7月。
要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
同时自2027年起。
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制造商、材料成分、可回收物、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以上这些要求对中国电池出海将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供碳足迹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管理成本增加;
诸多环节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如果哪个环节稍有不甚?
中国造的电池很可能就会被欧洲人拒之门外。
另外。
就算碳足迹,降低碳排放都没有问题。
欧盟依旧可以在上游原材料、到产品生产、运输、报废和回收这些环节中挑刺。
9月。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在欧洲议会上表示。
“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与此同时。
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据悉。
此项调查可能需要长达13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最终决定除了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生影响,还有可能波及在中国制造的非中国品牌车型,如特斯拉、雷诺和宝马等。
目前。
欧盟汽车的标准税率为10%。
欧盟委员或将在未来13个月内决定是否征收高于这一标准的关税。
10月。
综合路透社、彭博社报道。
宝马集团CFO沃尔特·默特尔称,欧盟已要求宝马提供其在中国工厂生产并对外出口的iX3车型有关信息。
欧盟已经对华调查大棒。
相比而言。
美国更加积极。
12月。
根据美国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拟议指南。
为加强美国供应链的安全。
从2024年开始。
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车辆不得包含任何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
并且从2025年开始。
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车辆不得包含任何由 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
同月。
美国公布的《通胀削减法案》禁止与中国、朝鲜、俄罗斯或伊朗有重大关系的企业获得《通胀削减法》提供的补贴。
同时。
美国政府还将限制范围扩大至四国的现任或前任政党高级官员及其直系亲属。
2024年1月31日。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出席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一场圆桌会议时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称美国和欧盟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存在国安问题,指责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收集了司机及车辆状况等大量信息,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她声称,拜登政府正在考虑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并采取另一项单独措施保护美国人的个人信息。
2月29日。
美国政府又发布了一则《关于解决美国汽车行业国家安全风险的声明》。
同一天。
美国总统拜登以所谓“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将对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展开调查。
拜登认为。
中国将主导未来的汽车市场,但这种方式是“不公平做法”。
3月1日。
雷蒙多贼喊捉贼。
假如美国路上有300万辆中国车,北京能让它们同时熄火。
3月11日。
据英国路透社、美国彭博社等媒体报道。
在拜登政府公布2025年财政预算案之际。
美国负责管理和资源事务的副国务卿维尔马发表涉华言论,声称“美国必须动用所有可用的工具来‘竞赢’中国”。
就在同日。
正访问菲律宾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放出类似言论,宣称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科技和保护美国民众。
虽说苹果、奔驰、宝马放弃全电动汽车确实很“吓人”。
但只要看欧美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处处设限”。
就知道欧美不是对电动车失去信心,只是想要扼杀已经在电动车领域势头正猛的中国新能源车。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国产新能源车想要出海没错。
但也要留点心眼。
国际市场可没国内讲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