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总算实现弯道超车了,这是我们国家近代工业发展的最辉煌成绩。我们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了德国,排名世界第二,要知道作为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国民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进步必然会让我们的国民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可是各位知道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打压。我今天要讲的这一个人对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20多年前,我们也有过一次领先全世界的机会,这是一个从千万富翁到“千万负翁”的故事,他的名字必然会写入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浙江是一个从来不会缺少传奇人物的地方,在我国的汽车发展史上也始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浙商博物馆中就收集了大量各个行业值得纪念的老物件,其中就有包括吉利或者其他车企捐赠的大量汽车。但只有这一个捐赠品让我们觉得有些搞笑,和一般的汽车不一样的是,它只有一个普通的空架子。连个车门和车窗都没有。但是就这样一个东西,却蕴藏着一段中国汽车人奋发图强的历史,也代表了浙商的开拓创新精神。
197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如果不是这件事,你绝对看不到这篇文章,因为这一年,作者降临到这个世界!当然同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带着7万人民币踏上了返回城市的火车。他扔掉了刚刚分配的铁饭碗而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当80年代大家还在为万元户沾沾自喜时,他的身家已经过千万元,他的名字叫叶文贵。
叶文贵是个典型的浙江人,最经典的样子就是带着一个貂皮帽,穿着军大衣,双手经常插在兜中,这也是当时很多青年人在照相馆中最常见的动作。但他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浙江人与生俱来的狠劲和闯劲,让他在返回城市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那时候我国哪有什么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打天下。叶文贵决定改变这个状况,更可怕的是此人的思想非常超前,他早就看到了传统燃油汽车对空气的污染太过严重,他决定发明出一款新能源汽车,一定要在这个领域中开创出中国人自己的骄傲。
但是叶文贵完全不懂得如何制造汽车,他买了很多关于汽车电机和机械方面的书籍,可他只有初中学历,根本不可能将这一切实现,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让其他人来帮忙。虽然那时候我国也有不少高等教育人才,可是一个私人企业家想要招揽那么多的高级人才,又哪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于是他就想办法找到“星期日工程师”。具体就是这些人平时在自己的单位从事研究工作,休息的时候就到他的企业里为他进行电动轿车的研发。
如果你出生于七八十年代,那么你一定会记得这款菲亚特126p吧。那时候浙江的大街小巷中都跑着这样的出租车,叶文贵的第一台产品也深受它的影响。由于当时国内很难找到合适的零部件供应商,而汽车又是一个需要各个行业共同配合的项目,他想要寻求博世集团的帮助,人家又看不上他一个乡镇企业,于是叶文贵决定自己一个锤头又一个锤头地来敲打出所有零部件。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1989年2月份,叶文贵生产的第一台纯电动汽车亮相了,在刚刚开始测试的时候,叶文贵哭了,他知道为了这台汽车付出了什么,希望打造一款量产车型,而不是花费好几年才能生产出的一个样品车。既然是产品就必须要有名字,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太高的文化,只能给它起了个简单的名字“零号”。
这是我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张照片,现在看起来已经非常模糊,但仍然能看得到零号的样子,它使用的是蓝白双色的配色,而且将车门开启方式打造成目前很流行的欧翼式样式。
1990年,叶文贵打造出第一款可以量产的车型,他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做叶丰牌,当时一共生产了12辆。可问题是那时候老百姓的工资每月还不到100块钱,一辆汽车就要卖5万,再加上又没有成熟的配套充电站,这12辆车几乎都砸在了叶文贵手中。
叶文贵的梦想几乎破碎了,他手上的几千万资金再也没办法支撑他的梦想。虽然他后来又和深圳一家公司合作进行下一款车型的研发,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双方的合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实在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叶丰汽车厂也只能以破产结束。
2017年叶文贵去世,他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就有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想法,他希望创造一款所有人都能开得起的新能源汽车。如果叶文贵在天有灵,看看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相信他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吧。